宽松国际石油市场有利于原油进口权开放
上周,“中国正在考虑向国企石油巨头以外的主体开放原油进口权”的消息引发业内关注。对这一问题的争论已持续很久。国际石油市场的新趋势给这一争论增添了新变化。笔者认为,应当认识到,国际石油市场供需将变得更为宽松。在此形势下,开放原油进口权不会覆铁矿石前车,造成中国企业之间的恶性竞争,而是会有利于进口安全。
国际石油市场将更宽松
由于石油替代政策和经济危机的影响,美欧等经合组织成员(OECD)的石油消费已经出现拐点,2012年的石油消费下降了53万桶/天,这也是过去七年中的第六年下降。而全球石油消费的重心也开始向东转移。美国能源信息署(EIA)近日的分析认为,中国将在10月份取代美国成为全球最大的石油净进口国。但是,石油消费重心的相对变化并不能掩盖全球石油总消费放缓的趋势。
国际能源署(IEA)在本月初发布的市场报告中称,2014年石油消费将比2013年增加110万桶/天,达到9170万桶/天,但相比于7月份,这个预测数字却被下调了10万桶/天。而在此之前,IEA已经连续四度下调2013年度的全球石油消费。从1月份以来,2013年的石油消费已经从年初的9080万桶/天调降到9060万桶/天。
目前,中国等新兴经济体经济增速放缓,其石油消费也进入慢车道,相比于以往6%以上的年均石油消费增速,一些机构认为从2012年到2020年中国的石油消费增速只有3.5%。
在石油供应端,来自美国的非常规石油的新增供给已让美国石油对外依存度从2008年的65.5%下降到2012年的51.8%.EIA认为,从2011年到2014年美国石油产量预计还将上涨28%,2014年达到1100万桶/天,约合5.7亿吨/年。来自需求和供应端的双重压力,也让全球石油供应大户——石油输出国组织(OPEC)不得不放出风声,考虑在今年年底正式启动减产计划。
可见,未来全球石油市场供需将更具弹性,更确切地说,国际石油市场的边际供给会越发宽松。目前全球石油市场基本面的变化,对于石油价格的影响不言而喻。
尽管2008年单日油价曾经达到了令人瞠目结舌的147美元/桶,但以布伦特价格计算2008年的年均油价仅为96.94美元/桶,而2011年的平均油价则为111.26美元/桶,2012年为111.63美元/桶,都高于2008年的石油价格。截至2013年7月30日,布伦特原油日均价格为107.43美元/桶,可以说目前的石油价格已经处于历史最高水平。
虽然OPEC、石油公司和一些金融机构认为石油价格会一直保持高位,其给出的理由是老油田很高的衰减率、非常规石油的高开采成本和地缘政治等因素。但以往支撑油价的石油峰值论和新兴国家需求论已经被动摇了,油价继续上涨的空间非常有限。
在金融市场,由于石油期货市场远期交易量的减少,其交易的流动性不如5~7年前,也放大了当前的油价。同时,美元已经进入长期升值周期,在一定程度上也抑制了石油价格的升值趋势。有分析预计,2014年油价将为110美元/桶,2015年为100美元/桶,而在中间情境中的长期价格会处于90美元/桶的水平。
可以说,我们现在所面对的是一个历史最高的油价水平和一个已经变得更具弹性的石油市场,这也意味着未来的石油市场将更有利于石油买家。
开放原油进口权有利进口安全
不过,对于中国而言,能有幸进口国际原油的依然只有寥寥几家大型企业,“三桶油”在其中占据绝对的优势。超高的原油进口准入门槛,已经将一些希望进口原油的民营公司拒之门外,而另一些拥有原油进口配额的民营企业,也往往因为不能落实与中石油和中石化的排产计划(必须将石油运到指定的炼厂炼化),无奈放弃这部分配额。
事实上,对于开放原油进口的呼声不绝于耳,但反对的声音也是言之凿凿。比较主流的一种观点认为,中国石油对外依存度达到60%,已经超过“50%警戒线”,原油进口主体的增加会导致中国企业之间的恶性竞争,扰乱市场秩序,抬高国际油价,进而抬升中国进口原油的成本,前几年的中国铁矿石进口乱象就是前车之鉴,所以原油进口权要保证在大型国有企业手中。
只是,在全球石油供需新格局下,这种论调出现两个误区。如果我们关注的是供给安全,那么首先,尚不知到“50%警戒线”典出何处,进口量和进口依存度的大小,与石油安全并不是简单的对应关系,石油依存度多少为宜没有国际标准可循。在亚洲,日韩两国石油几十年来几乎100%依赖进口,并没有看到这些高度依赖进口的石油消费国因此将石油进口权交给几个公司,反而在石油出口国,垄断的现象才比较普遍。
其次,全球石油市场已经是一个高度自由流动的市场,买家不愁找不到卖家。囿于过时的能源安全观,一些声音往往夸大外部因素对能源安全的威胁,把能源进口与安全问题简单对应。丘吉尔曾言:“石油安全在于多元化,并只有依靠多元化。”而这种多元化不仅包括进口来源的多元化,也当包括进口主体的多元化。
如果关注的是价格安全,我们也并没有看到“三桶油”给中国带来了多少国际石油定价权的优势。国际石油市场并不是像铁矿石市场一样处于几家国际寡头垄断之下,中东、中亚、拉美、非洲,甚至北美都是能源供给地区,同时,国际原油价格形成机制也相当完善。而随着国内成品油价格市场的不断改革,国内成品油价格与国际油价的不断接轨,国内价格就是国际价格的反映,这种情况下垄断原油进口也无法给国内民众带来“垄断的福利”。
在未来供需基本面更为宽松的环境下,即使现有需求量不变,市场也拥有足够的边际供给来满足新增进口商的需求,石油价格继续上涨的空间有限,这已经为中国开放原油进口打开了一个窗口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