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源成为中美经贸合作重头戏
应美国总统奥巴马邀请,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于9月22日至25日对美国进行国事访问。
9月17日,随习近平主席访美的企业家名单正式公布,15家企业高管将出席今年的中美企业家座谈会。从这份名单可以看出,在互联网、能源、金融这三大领域深化合作,应是此次习主席访美的重要目标之一,也将成为未来中美经贸合作的重头戏。
目前,中美两国已在能源领域取得实质性合作成果,包括在非洲的清洁能源项目及两国企业共同投资设立的建筑节能基金项目等。双方在能源领域充分互补,未来合作空间巨大。
尤其是近几年,中美两国在应对气候变化领域频繁合作,成为进展缓慢的全球气候谈判进程中为数不多的亮点。2014年11月,中美两国领导人在APEC北京峰会上共同签署了《中美气候变化联合声明》。这份历史性协议并被认为是推动今年在巴黎气候大会上达成最终减排协议的关键力量,在世界范围内获得广泛赞誉。
然而,尽管中国巨大的能源消费市场对美国石油公司具有强烈的吸引力,中国企业也乐于开拓美国市场,但中美能源合作仍存在很多障碍。在投资领域,美国对重要技术和国家安全领域的重重阻碍影响了中国企业在美投资的积极性和自信心。如去年年底,美国对从中国大陆进口的光伏产品生产商和出口商征收反倾销税和反补贴税。对此,美国商务部部长普利兹克就曾明确表示这项措施是出于美国国家安全考虑。
值得注意的是,作为在全球石油生产、消费、贸易等方面均名列前茅的两个国家,中美两国在石油领域的合作却乏善可陈。对此,清华—卡内基全球政策中心驻会研究员王韬指出,由于石油对中美经济、环境与安全决策均具有至关重要的影响力,其资源获取及运输的咽喉要道也因此被赋予了地缘政治方面的考量。鉴于此,双方在资源供应、石油贸易、对外投资、环境保护乃至油价波动等多方面均存在较大分歧。
不过,美国开始松绑石油出口的政策动向,中国在未来一段时期内对石油的刚性需求,以及双方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已达成的广泛共识,均使中美两国企业早已开启的油气合作趋于制度化,这无疑将极大推动两国油气产业的深度合作。王韬建议,中美双方应建立制度化的对话机制。这一机制可以是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的一部分,也可以成为独立机制。关键是要提供一个闭门讨论机制以便双方建立互信,并探讨如何将气候风险纳入各自现有的经济与政治风险考量。
“中美两国共同的气候目标要想取得持久的进展,双方在石油问题上有必要开始更为结构化的合作。”王韬强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