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视低油价下亚洲地区能源安全
低油价情况下,能源安全问题更加突出。如何提升包括中国、日本、韩国、印度在内的亚洲各国的能源安全是一个亟须回答的问题。尤其鉴于2014年至2040年,中国和印度能源需求增长将一直保持全球领先态势,能源安全问题显得更为重要。
对于眼下的形势,我认为,第一,石油输出国组织(欧佩克)还会继续放弃“产量调节者”的角色;第二,中国和印度的经济增长将持续放缓;第三,大量页岩油气继续从北美进入国际市场,“产量调节者”转移至美国。上世纪两次“石油危机”后,世界各地几乎都有石油供应过剩,包括北海、阿拉斯加、俄罗斯、墨西哥,当时的低油价一直持续到上个世纪80年代、90年代。但从2000年开始,中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带动国际石油价格迎来高峰。不过,现在来看,低油价一路飙升的历史还会重演吗?这个不好说。
目前,低油价下,应重视亚洲面临的潜在能源安全风险。国际能源署(IEA)预测,2040年全球原油日需求量为1400万桶。然而,美国页岩气产量到2020年年末就会下降,加拿大油砂产量也会紧随其后下降。当然,那时我们还是能够从中东获得所需的大量石油,届时中东一半的产量会来自伊拉克。这一预测是基于油价回暖情况下。如果油价持续走低,美国、加拿大还有巴西的油气产量则会持续大幅减少。而同时,中东继续保持增产,全球超过一半的原油将来自中东,世界就会重回依赖中东原油供应的老模式。那么上面预测的情形将不会发生。这对于石油消费国来说,能源安全风险明显变大了。问题还不止这些,低油价使得中东产油国收入减少,执政者无法继续给予国民福利补贴,社会稳定得不到维持,社会治安得不到保障。如果低油价持续的话,整个世界到头来可能要依靠不怎么稳定的中东供应石油,这存在着非常高的能源安全风险。
根据IEA预测,到2040年,中国原油进口将达到需求总量的80%,天然气进口量达到需求总量的30%。目前,印度石油进口已超过消费量的80%,而韩国、日本已是100%依赖石油进口。当然,“页岩气革命”使得美国的地缘政治实力大大增强、能源基本实现独立,它和澳大利亚也能给予亚洲国家一些支持。到2035年,美国不再需要从中东进口石油,中东90%的石油将流向亚洲。届时,美国可能不会再直接插手中东地区,而需要中国、印度、日本、韩国这些亚洲主要消费国合作起来,补充投资,推动地区和平进程,来应对北美“能源独立”、美国退出后的中东局面。
在能源格局转型背景下,亚洲主要国家已经推出了相应政策和行动,应对未来能源安全风险。首先,中国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对于巩固能源安全是非常明智的办法,但是也引起了包括美国国防部在内的世界关注。这表明,中国能源安全战略已然成为全球关注的能源政策。IEA期望中国和印度早日加入IEA,因为不久之后,这两个国家的能源需求就会超过经济合作国家组织。我们看到,美国通过“页岩气革命”获得了廉价天然气,用可再生能源替代了部分煤炭;减少原油进口量增加了GDP;还减少了二氧化碳排放量,可谓一举三得。中国可以尝试模仿,但是仍存在很大风险。
对于日、韩,液化天然气(LNG)是主要能源来源。目前,对于这些LNG进口国来说,LNG贸易方面一个好消息是,气源越来越多元化,不只有中东一家,还包括澳大利亚、东南亚、西非。而中国一旦取得页岩气大规模开发的成功,澳大利亚、马来西亚等地区就会失去天然气市场。这么来看,中国有能力改变全球天然气市场的格局。俄罗斯战略东移,中俄天然气大单已经签订,下一步俄罗斯可以考虑与日本搭建管道桥梁。毕竟比起管道运输,LNG还不够安全。在经济和安全上,中国已经从管道气里获益颇多。
核能也是解决能源安全的重要途径。“福岛事件”后,日本仍有一半多的人对使用核电持反对意见。我们认为,振兴核电需要更加可持续的技术,更需要说服公众重新认识、重拾对核电的信心。
除了各国保障能源安全的策略,亚洲应借鉴欧盟,构建能源互联互通,保障地区安全。
欧盟有着15%的能源自给率和足够多元的能源供应源,并在内部构造了连接各个成员国的电网和管道。将各国连接起来,不仅能够提高地区整体能源安全,还能推动该地区可再生能源的利用。德国正好处于能源网的中央,地理位置优势让德国敢于弃用核能。欧盟还开展“和平能源计划”,将网络扩展至北非和中东。
这里我提出构建亚洲管道和大电网网络的设想。过去10年,中国在管道网络建设上成绩显著,日本未来可以通过管道建立起能源的桥梁。韩国有专家也提出,日本、韩国也可以通过与中国的电网互通,进口来自中国西部沙漠太阳能生产的电。俄罗斯也可以加入亚洲的大电网中。这一做法能够提高亚洲地区能源安全和可持续性。不可否认,日本和亚洲邻国有着领土争端,但是当面对动荡不安的能源未来,各国应该为了亚洲能源安全大局,搁置争议,共同努力。(田中伸男为国际能源署前署长。本文为其在2016国际油气发展研讨会上发表的题为《动荡能源未来与亚洲能源安全》的演讲。记者周问雪编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