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会视点:当原油进口权和使用权放开
炼化行业面临挑战和市场改革的业内观点
去年以来,我国油气领域改革进入快车道。多个重磅改革政策相继出台,其中,原油进口权和使用权放开尤为引人注目。
截至目前,已有12家地炼企业获进口原油使用权,10家获得原油进口权,还有更多的地炼企业和民营炼化企业正在全力争取“两权”资质。
当前,炼化行业产能严重过剩已是不争的事实,越来越多地炼和民营炼化企业加入拥有原油进口权和使用权资质的队伍中,会对炼化行业和市场带来哪些影响?面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新要求,炼化企业该如何应对?带着这些问题,记者在两会期间探访了相关代表、委员和业内人士。
行业:是否加剧产能过剩
“虽然国家没有把炼化行业作为产能过剩产业写入政府工作报告,但我们确实面临产能过剩的问题。”全国人大代表、山东东明石化集团董事局主席李湘平在接受采访时说。
数据显示,2014年年底我国炼油业原油一次加工能力7.56亿吨,当年实际加工量仅为5.03亿吨,产能利用率仅为66.5%,主要化工产品中60%的产能严重过剩,产能利用率不到50%,炼化产能过剩的矛盾十分突出。
随着越来越多的地炼企业和民营炼化企业获得原油进口权资质,产能过剩的态势是否会加剧?在东帆石能源咨询公司董事长陈卫东看来,答案是肯定的,他说:“因为之前地炼企业没有进口权,现在有了,他们要把原来的设备产能‘巩固’一下。如果进口权放开,影响的不仅仅是炼化能力。随着市场化进程加快,原油进口准入门槛的降低,会对石油行业上游产生很大冲击。因为中国的石油产业上游生产成本很高,地炼企业原油进口量增大,一定会冲击上游市场。”
作为地炼企业的领军人物,李湘平表示,原油进口权和使用权的放开不会引起全行业产能大的波动,他说:“国家有很严格的标准,前提是不增加产能,在淘汰落后产能的基础上,做好政策放开。所以,原油进口权和使用权的放开会对炼化行业落后产能的淘汰、地炼企业的转型升级、强化环境保护、改善产品质量有着积极影响,而不会对产能有大影响。”
而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石化集团原董事长傅成玉认为不要对原油进口权和使用权放开加剧产能过剩问题过于担忧,他说:“民营炼化企业和地炼企业更注重效益。现在质量、安全的标准都在不断提高,民营企业的投入会大大增多。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他们的选择会更加贴合实际。”
市场:会否引发无序竞争
随着原油进口权和使用权放开,地炼企业的市场份额必然大幅提升,再加上地炼和民营炼厂的价格优势,是否会引发炼化企业间的价格大战,从而使市场陷入混乱?
在傅成玉看来,这种无序竞争也许会在初期出现,但随着市场化的推进,最后一定会归于有序。“政府要出台法律进行严格监管。”傅成玉说。
面对新的市场格局,“公平”二字对于形成规范的、良性竞争的市场尤为重要。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石化安庆石化公司总经理王彪认为,对于不同所有制的炼化企业,政府要在原油进口权、使用权上体现公平,也要在产品质量、安全环保、节能减排和税负上一视同仁,通过营造更加公平的市场环境,使去产能成为推动企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抓手。
其实,一旦出现无序竞争,受损害的不仅仅是民营企业,业内所有企业都不可能独善其身。为了尽量减少这种局面的发生,地炼及民营炼化企业都在积极探索。2月29日,中国(独立炼厂)石油采购联盟(以下简称“联盟”)成立,16家企业加入联盟,在国际市场上抱团“采原料”。对于成立联盟的初衷,李湘平这样解释:“就是为了解决业内的一些担忧,怕原油进口权放开后,一些企业跑到国外无序采购,引起国际原油价格波动,损害国家和行业利益。联盟成立后,统一对外、统一谈判,减少国家外汇支出,拉低国际原油采购价格,对业内原油采购都有好处。这对国企也是好事,国企有性价比高的油源,也可以通过联盟这个平台,销售给地炼企业,实现共赢。”
企业:是竞争还是合作
原油进口权的放开,为地炼和民营炼化企业解决了原料“不解渴”的烦恼,未来炼化行业生态会发生怎样的变化,地炼和民营炼化企业与国有企业是对手还是伙伴?
“地炼企业的行业生态发生变化是不争的事实,将会出现一批小企业、不规范企业的重组。这也符合中央‘去产能’的要求。”李湘平说。他还表示,地炼和民营炼化企业是我国能源市场的重要补充力量,与国有企业共同保障国内能源供应稳定。“我们与国有企业是事业共同体,绝对不是对立关系。”李湘平说。
对于原油进口权和使用权放开带来的市场变化,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石油生产经营管理部总经理苏俊表示,这对国有企业确实是极大的挑战,但是要积极应对、加强合作。“1999年国家开始清理整顿不符合产业发展标准和环保标准的炼油企业以来,地方炼厂在技术、装备及质量升级等方面已经达到新的水平,绝不能拿过去的眼光看现在的地方炼厂。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不断强化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我们在认真把握市场的基础上,更注重提升国有企业的产、炼、销、储、贸,尤其是成品油销售的运营能力。此外,国企要加强与地炼的合作,大家互相学习,合作出效益。”苏俊说。
李湘平表示,在当前的挑战面前,合作才是出路、合作才能共赢。他说:“国企改革大幕已经拉开,其他产业已经有民营企业参与央企改革,未来肯定也有地炼参与到央企的混合所有制当中,构建命运共同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