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装备10大腕咋看未来发展
未来造船和海工装备的产业机会在哪里?如何克服当前和未来挑战,积极寻找、发现、把握和利用新发展机会?2016年3月29日到31日,中国海工展CM 2016组委会、北京振威展览公司和上海国际船舶海工网等单位借助2016年3月29日至31日在北京举行的亚洲最大海工展中国海工展和中国海洋油气展览会,成功地联合组织召开了以“更好地学习和进军十三五战略机会”为主题的“2016海洋油气新技术和投资北京国际高峰会”和“ 2016海工装备技术应用和发展趋势北京国际论坛”。
在3月30日开幕的高峰会上,演讲交流首先由中国产业海外发展协会秘书长,原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能源局油气司副司长胡卫平先生演讲,他认为我国深海油气装备发展成就斐然,第六代半潜式钻井平台“海洋石油981”,“海洋石油278”、“海洋石油201/202”、海油工程“蓝鲸号”和“蓝疆号”业内瞩目;深水半潜式钻井平台,超深水半潜式钻井平台、自升式钻井平台、大型海上浮式生产储油船(FPSO)、多缆物探船、深水工程勘察船、大型半潜船、海底铺管船等,产品已出口到150多个国家和地区;目前,中国海洋石油集团加快国际布局,大型装备也随之纷纷走出国门,开拓新的市场;2011年,沪东中华中标埃克森美孚项目的LNG运输船,这也是中国船厂首次接获LNG船(巴布亚号)出口订单。
对于中国海洋油气装备的未来发展,胡卫平先生认为,我国在海洋油气开发和勘探方面,仍需继续向先进国外技术学习、吸收和消化,并努力创新。以此逐步拉近在创新能力、技术、装备等方面同国际一流水平的差距。我国深海能源开发潜力巨大,但也面临挑战,例如地缘政治、装备和作业技术薄弱、监管制度不够完善等。建议尽快鼓励海洋油气装备和技术的自主研发工作,加快推动产业集群的发展。海洋油气开发具有高投入、高风险、高回报的特点,建议采用产、学、研相结合的模式开展该领域的经济效益研究,建立配套的项目评价体系,实现规模化、经济化的发展道路。当前,海洋油气开发受到了低油价的抑制,这对中国海工装备企业既是挑战,更是机遇。由于国际油价持续走低,降本增效已成为全球油气行业的共识。在降低成本的需求下,海洋油气产业也出现了结构性的调整,批量建设的经济型装备成为了市场的新宠。我们应利用好这个机遇,在国际产能合作的政策指导下,向需求国出口经济、高效、环保的新型装备。
国际著名的海洋能源咨询公司Douglas-Westwood(DW)副总裁Jason Waldie先生在助手Vivi He 女士的翻译下,解读了全球海洋油气装备的发展波动和未来趋势,他认为短期看,勘探性装备将过剩,但是生产性的海洋油气装备今后依然有需求,因为尽管油气价格走低,但是油气生产并没有减少,反而是小幅增长。
中广核海洋能源有限公司总经理蒋远华先生,以“海上核电助力国家海洋战略实施”进行演讲,他认为在当今国际公认的“海洋世纪”里,海洋经济已成为全球经济发展的盛宴。沉睡在海底的战略性资源,其分布之广、品位之高、储量之大,远远超乎人类现今的需求与想象。对于拥有18000多公里海岸线和300万平方公里管辖海域、多年蝉联能源消费总量世界第一的中国而言,“蓝色国土”的开发、利用与安全,与国家安全和长远发展息息相关。海上浮动核电站,无疑是未来海上能源保障的重要选项。中广核针对海洋开发推出了新的重器——海上浮动核电站。这种小型的、可移动式的核电站将陆上核电站的缩小版安装在船舶上,既可为偏远岛屿供应安全、有效的能源供给,也可为远洋作业的海上石油、天然气开采平台提供电力、热力和淡水资源,有用电需求时将电站拉过来,不需要便可用船将电站拉走。
上海上上不锈钢管公司总经理严冬云女士激情演讲。为了更好地服务全球油气装备市场,上上不锈钢管公司成功打造了制造业+互联网+物联网集成应用的案例,尤其是成功实施RFID ERP和OA系统的全集成,真抓实干地实践了国务院号召的互联网+产业结合的先行先试,跨入行业领先水平,为下一步实现完全的智能制造奠定了基础。同时,严冬云女士还阐述,上上不锈钢管公司将立足制造,跳出制造,壮大制造。今后将有意以模式创新如扩大上上商学院平台打造创新性服务型大制造业态。
中海油研究院项目开发主管李达先生谦虚地将他的演讲调到了上午演讲安排的最后一位,但不失压轴演讲的风范。他认为中海油将继续推进在海工装备方面的投资和研究,当然具体的项目会结合时下环境和项目特点有所调整,李达先生还解读了中海油研究院在浮式海洋平台方面对TLP, SPAR,FPSO,FLNG和半潜平台方面的研究准备。
上午的演讲和提问交流互动非常热烈,不少参会者一直坚持到了中午1点才告歇上午的会议。
嘉宾们恋恋不舍地离开会场去午餐,同时还幽默地调侃,行业知识会餐胜过物资午餐。
下午论坛开始前,高峰会主持人国际船舶海工网主编李保坤简单评点了思锐物流在重型EPC项目供应链案例录像,然后由广东敬海律师事务所合伙人赵淑洲先生以“海工企业的风险防范问题”正式开始下午演讲交流。
前阶段,海洋油气开发热给海工装备市场带来了一片繁荣的景象,也吸引了我国不少船企纷纷进军海工装备制造行列。但在近几年,全球海工市场环境不断恶化,我国船企海工市场经营风险层出不穷,海工企业的风险防范问题迫在眉睫、刻不容缓。广东敬海律师事务所合伙人赵淑洲先生以他亲力亲为的案例,分析了中国海工产业界在海工风险防范方面的现状和趋势,他认为,海工船东解除合同的情形主要有:船厂延期交付超过一定期限;船舶性能数据偏离合同约定一定范围;船厂陷入破产清算或财产被接管等情况;船厂实质性地(materially)违反合同任何义务,且经船东通知后仍不改正的;船厂违反了合同中作出的声明或保证(representation,warranty, or guarantee);船厂工作进度超出各时间节点一定期限;船东有理由相信船舶不能及时交付或将延期交付超过一定时间;不可抗力情形超过一定期限;还款担保或保险失效或未续期,担保方或保险公司破产等;主要财产被扣押;船厂在与船东的其他造船合同下违约;船东认为有必要解除合同的,即任意解除权等,针对不同的情形和争议环节及过程,赵淑洲先生解读了不同的应对方法。
上海振华重工(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常务副总裁戴文凯先生以“坚持自主创新、发展高端海工”为题进行了演讲交流。他认为,今后海工装备产业发展,必须打破以往的思维定式,需求新的突破点,才能实现跨越发展,坚持自主创新,提高核心竞争力,是中国海工企业逆势发展的必经之路。他们公司积极探索在设计、设备、管理方式和经营方式的创新。
上海振华重工(集团)股份有限公司隶属于世界500强公司——中国交通建设股份有限公司。作为中国交建海洋重工和装备业务的核心推动者,上海振华重工肩负着打造“海洋重型装备与港口机械制造及系统集成总承包商”的使命,致力于打造两条完美的产业链。在海工全产业链发展方面,振华重工定位高端切入海洋工程装备市场。注重以中国交建为平台,协同相关的单位合作共赢。与中港、中交海外事业部合作开拓国内外海工市场。如集团的港珠澳大桥项目,抛石整平船、管节沉放船等核心施工装备全都是由振华重工研发制造的,这也强力助推集团能够承揽港珠澳这样的超大型、高科技含量的工程。
展望未来,上海振华重工(集团)将进一步从投资、设计、制造、运输、安装、服务等关键环节完善全海工产业链。
英国的仑顿海事工程咨询总监Roland Orange先生以“国际海洋LNG上下游产业的发展趋势”为题进行了演讲,他认为LNG下游产业的发展的瓶颈是LNG国际运输和LNG在应用当地的加注基础设施配套完善。随着美国气体出口的开发,可以预见FSRU市场将会看好。
中海油能源发展公司LNG船项目总工程师盛苏建先生对十三五期间中国水上LNG产业链发展机会展望进行了精彩演讲。他解读了中国未来对LNG的需求规模和布局,并分析了中国水上LNG产业链发展的障碍和挑战。
惠生海工公司FLNG产品经理刘福斌先生对全球FLNG 和FSRU等高端海工市场和建造机会进行了演讲,并分享了惠生海工公司在FLNG建造过程和经验,最后还解读了惠生集团在南通和舟山2个船厂的建造实力和发展方向。惠生海工公司对未来承接更高端的海工项目和更多的船型充满信心。
主导在上海船厂投资建造钻井船的船东投资负责人刘少华先生,不顾从美国来北京的航班的时差调整,也赶来会场交流,分享他在海工投资和海工前景展望。
俄罗斯天然气集团公司的高级经理早早前来等候与嘉宾认识交流。
高峰会上,嘉宾抓紧互相交换名片,探讨合作可能。
惠生海工和中远船务在积极向到会的船东提问。
在3月29日,2016海工装备技术应用和发展趋势北京国际论坛的第一天热身论坛上,思锐物流海工部总经理宫晓东先生演讲了思锐物流针对海工装备超高、超大、超重的行业特征带来的物流挑战,交流了思锐物流协助中国装备企业提升全球市场EPC竞争力的的一条龙全周期解决方案和应用实例。
2016海工装备技术应用和发展趋势北京国际论坛现场论坛第二天3月30日,北京“海工俱乐部”发起人厉磊先生受主办方的委托,成功主持了“新常态下的海工技术创新论坛”专场,受到了中外人士的高度赞誉。法国船级社海工市场经理刘学勤先生以及来自美国、英国和中国等地的行业公司积极上台讨论交流。他们希望主办方北京振威展览公司和上海国际船舶海工网多组织类似的行业交流互动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