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地下储气库的现在与未来
自1915年加拿大建成世界上第一座地下储气库至今,全球地下储气库的建设和运营已有百年。国际天然气联盟(IGU)的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15年,全球在运营的地下储气库约630座,工作气总容量为3588亿立方米,占全球天然气消费总量的10.3%。国际能源署预测,2030年,全球天然气需求将达到4.5万亿立方米。需求增长,贸易激增,未来还将有大量地下储气库扩建或新建。
全球地下储气库顺“市”而建
从国家和地区分布来看,全球地下储气库主要分布在天然气市场较成熟的地区,北美、欧洲和独联体国家(主要是俄罗斯和乌克兰)拥有全球98%的在运营地下储气库,其中美国在运营地下储气库数量最多,为419座,其次分别是加拿大(55座)、德国(46座)和俄罗斯(26座)。
从地下储气库中的工作气量看,美国、俄罗斯和乌克兰最大,分别为1200亿立方米、736亿立方米和350亿立方米,约占全球总量的60%,其次是德国、意大利、加拿大和法国。
就类型来看,地下储气库主要包括枯竭油气田、含水层、盐穴和岩洞等四类。其中以枯竭气田为载体的地下储气库占比最大,工作气量为2727亿立方米,占全球地下储气库工作气总量的76%;含水层型储气库的工作气量为457亿立方米,占总量的13%;盐穴型储气库的工作气量为222亿立方米,占6%;枯竭油田型储气库的工作气量为182亿立方米,占5%;以岩洞为载体的地下储气库非常少,工作气量不到1亿立方米。
除目前正在运营的地下储气库外,未来几年全球还有近50座地下储气库的扩建和100座地下储气库的新建计划,主要位于欧洲、北美、亚洲和独联体国家。国际天然气联盟(IGU)预计,到2020年,全球地下储气库的工作气量将由目前的3500亿立方米增至4460亿立方米,并有望在2030年进一步增至5430亿立方米。
欧洲、北美和独联体国家仍是未来地下储气库需求和建设最集中的地区。一方面是因为这些地区的天然气市场成熟,地质条件较好,且以传统管道气为主,管网系统发达;另一方面它们也是传统管道气贸易最活跃的地区,需要大量的天然气集输与储存设施。
相比之下,虽然亚洲、中东等地区未来也有地下储气库的新建和扩建计划,但这些地区的地质条件、天然气市场的成熟度和消费结构决定了其地下储气库需求有限。以亚洲地区为例,尽管已宣布的新建地下储气库数量仅次于上述3个主要地区,但受天然气管网系统和建库地质条件限制,以及主要天然气消费市场以液化天然气(LNG)为主,导致该地区地下储气库增幅不会太大。国际天然气联盟预计,未来亚洲地区地下储气库的工作气量占全球总量的比例不会超过1%。
美国:类型多样调峰为主
美国是目前全球地下储气库发展和应用最成功的国家,无论数量还是工作气量都居全球首位,其地下储气库类型较全,且地理分布与天然气生产和消费区相呼应,地下储气库对天然气消费的调峰作用也很明显。目前,美国在运营的地下储气库共419座,工作气量约1200亿立方米,分别占全球的66%和33%,可满足全国居民近20年的燃气需求。
美国地下储气库类型较多,以枯竭油气田型储气库为主,共339座,其中306座是枯竭气田型,9座为枯竭油田型,24座为枯竭油气田型,这些地下储气库的工作气量为904亿立方米,占美国地下储气库工作气总量的76%;含水层型地下储气库48座,工作气量为120亿立方米,占其总量的10%;盐穴型储气库28座,工作气量为119亿立方米,占比接近10%;另外还有4座岩洞型地下储气库,工作气量约1亿立方米。
在地理分布上,美国地下储气库与国内的天然气资源、管网设施和生产消费特点高度吻合,形成了三大地下储气库密集区,即东北部五大湖沿岸、中北部和墨西哥湾地区。东北部地区的天然气资源相对较少,但人口较多,属于传统工业区,天然气消费量较大,同时又属于温带季风气候,调峰需求量较大;中北部地区则是美国燃气电厂较集中的地区,同时聚集了大量工业设施,但自身天然气资源禀赋有限,为保障地区供气稳定需要地下储气库;墨西哥湾地区地下储气库较多的原因除工业和人口外,还由于有大量盐岩层,适合建盐穴型地下储气库。
除承担部分战略储备功能外,目前美国地下储气库的主要用途包括:用气调峰、紧急状态应急供气、存贷气和作为液化天然气(LNG)储存设施。近年来,地下储气库在美国用气调峰中的作用日益突出,每年用于季节性调峰的气量约占年用气量的20%。
欧盟:消费导向型为主
欧盟28个成员国中有21个拥有地下储气库,总数为1465座,工作气总量为1083亿立方米,仅次于美国,是地下储气库工作气量第二大地区。
欧盟的地下储气库有明显的需求消费导向特征,作为欧盟地区传统天然气消费大户的西欧国家地下储气库数量和工作气量明显多于东欧国家,纬度较高、用气调峰需求较大的北部地区储气库数量和工作气量高于南部地区。
在欧盟有地下储气库的21个国家中,排名前7位的国家分别是德国、意大利、荷兰、法国、奥地利、匈牙利和英国,工作气总量为857亿立方米,约占欧盟地下储气库工作气量的80%。导致南北部差异的主要因素是需求结构,欧洲北部的天然气消费以管道气为主,俄罗斯是主要气源,而南部地区毗邻黑海、地中海和大西洋,海岸线长且有大量深水良港,是欧洲液化天然气(LNG)贸易最集中的地区,天然气消费以西亚和北非地区的LNG为主,储气库主要是低温地上和半地上液态储气库,而非地下气态储气库。
俄罗斯与乌克兰:出口导向型为主
独联体国家中的地下储气库主要分布在俄罗斯和乌克兰,表现出明显的出口导向。目前俄罗斯有地下储气库26座,其中枯竭油气田型储气库17座、含水层型和盐穴型分别为8座和1座,工作气总量为736亿立方米。
就地下储气库的分布而言,22座集中在两大区域:一是自北部的波罗的海向南到黑海沿岸,有10座地下储气库,几乎全部处在俄罗斯向欧洲出口天然气的6条输气管道附近;二是西西伯利亚南部的里海沿岸,有12座地下储气库,其中5座位于中亚-中央输气管道干线附近,另外7座分布在该管道系统的几条支线附近。
乌克兰境内共13座地下储气库,其中枯竭油气田型11座,含水层型两座,工作气总量为350亿立方米。从分布上看,除克里米亚地区的1座地下储气库外,乌克兰的地下储气库呈明显的两极分化特征,即分别集中在该国东部(7座)和西部(5座)。东部的地下储气库位于俄罗斯通往乌克兰的输气管道附近,西部的地下储气库位于乌克兰通往欧洲的输气管道周边,通过乌克兰国内的输气管道系统连通。
中国:起步晚挑战多
中国自20世纪60年代末开始尝试地下储气库建设,1999年才建成第一座真正意义上的商业调峰储气库,即天津大港大张坨地下储气库。截至2015年底,中国共建成地下储气库11座,其中枯竭油气田型储气库10座、盐穴型储气库1座,工作气总量为176亿立方米,主要分布在环渤海和东部地区。
与欧美和俄罗斯相比,中国的地下储气库建设起步晚且面临诸多挑战。
首先是受硬件设施限制,一方面,中国的地质条件与欧美相差甚远,整体构造环境复杂,很难找到优质的浅层枯竭气田作为建库载体,含水层条件也劣于欧美;另一方面,中国的优质、大型建库资源主要位于东北、西南和西北,离消费区较远,且相关的管道系统尚不完善,即使建了地下储气库也很难发挥调峰作用。
其次是地下储气库运营模式尚不完善,与欧美国家和地区地下储气库的独立运营、市场调节模式不同,目前中国地下储气库的投资和运营主体单一;而且与国外商业储气库相比,中国地下储气库规模较小,无法满足调峰需求,截至2015年底,中国地下储气库调峰能力仅占当年天然气消费量的2.2%,远低于国际上公认比较合理的11%的调峰气比例。另外,中国的储气调峰定价机制尚未形成,成本回收和效益体现困难。
再次是相关政策措施缺乏可执行性规定,监管力度不够,无法实际落实。虽然已出台了一系列与储气库相关的政策措施,但不够明确,未对储气库融资、价格调节和运营补贴做出具体可执行的规定。
发展前景与趋势预测
欧美地下储气库的发展表明,其对促进天然气贸易、保障供气稳定有积极意义,未来随着天然气需求的增加和贸易的多元化,全球范围内对地下储气库的需求也将增长。
根据国际能源署(IEA)的预测,2030年前,全球天然气需求量将保持年均1.73%的增长率,2020年全球天然气需求量将达到3.9万亿立方米,到2030年将达到4.5万亿立方米。按照目前地下储气库工作气量占天然气消费量10%的比例估算,未来5~10年全球地下储气库的工作气量有20%的增长潜力。
另外,受液化天然气(LNG)贸易迅速发展和油气价格持续低迷影响,全球天然气贸易形式正发生变化,长期供气协议和照付不议的合同模式受到越来越多的诟病,天然气短期贸易量激增,而这需要储气库进行有效周转,也是未来推动地下储气库建设的重要因素。
不过,未来的地下储气库需求与建设也呈现较明显的区域分化。欧洲,特别是西欧,将是地下储气库需求与建设增长的主要地区;美国和俄罗斯的地下储气库也会分别以非常规天然气发展需求和天然气出口需求为依托继续增加;亚洲、中东等地区的地下储气库需求也将有适度增长,但在全球地下储气库数量和工作气量中所占比例仍将保持较低水平。
欧洲地区不断增加的地下储气库需求主要来自对进口天然气依赖程度的增加。历史经验表明,天然气储备对天然气进口程度较高的国家和天然气出口过境国意义重大,地下储气库是天然气储备的重要形式。国际天然气联盟(IGU)的分析认为,当天然气对外依存度达到和超过30%时,地下储气库的工作气量需要超过天然气消费量的12%;如果天然气对外依存度超过50%,则地下储气库工作气量要达到天然气消费量的20%。目前,西欧国家的天然气对外依存度平均为40%,随着本地天然气产量的下降和天然气对外依存度的增长,未来该地区地下储气库的需求也会越来越迫切。欧盟对地下储气库的中长期规划是将工作气量由目前的1083亿立方米提高到1450亿立方米。
美国拥有最多的地下储气库和最大的工作气量,其未来的地下储气库发展模式与欧洲完全不同,非常规天然气产业的发展及由此引发的天然气进出口格局调整,将是今后美国地下储气库建设的主要推动力。以页岩气为代表的非常规天然气资源的成功开发,不仅改变了区域天然气供需平衡,而且在改变局部地区的天然气供给流向,美国未来的地下储气库建设更多的是满足非常规天然气开发和出口需求。
俄罗斯的地下储气库建设仍将延续出口导向型的发展模式,未来相关规划也是为更好服务于天然气出口。俄罗斯目前在建和正筹备的地下储气库大部分位于西西伯利亚南部里海沿岸,这与俄罗斯近年来一直研究的经土耳其和希腊向欧洲出口天然气的规划有直接关系。另外,俄罗斯正在东西伯利亚东部进行地下储气库勘探、选址,为进军亚太天然气市场做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