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石油乍得项目开启国际合作新篇章
编者按2011年6月29日,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在乍得100万吨炼油厂建成运行。在外界看来,这个炼厂规模并不算大,只能算作一般项目。然而中乍两国却格外看重这个项目,因为这是中国石油在非洲落后国家开展项目的新探索,开启了国际互利合作的新篇章。
乍得,这是一个对于普通中国人来说非常陌生的名字。乍得位于非洲西部撒哈拉南缘,有“非洲死亡之心”之称,一直以农牧业为主要产业,政变战乱时有发生,经济落后,在今年世界银行公布的2011年经营环境报告中排名倒数第一。
但乍得有石油,是非洲第九大产油国。虽产原油,可乍得自己用的每一滴成品油都要依赖进口,可以说在石油工业方面乍得还是“零”基础。而中国石油也想在乍得打开市场,他们并没有选择一味索取,而是在双方各有所需合作共赢的基础上开展合作,炼厂的建成运行,意味着中国石油在乍得扎下脚跟,也标志着乍得建立起了自己的石油工业体系。
从无到有,这其中经历了怎样的艰辛?近日,记者前往中国石油在乍得的海外石油项目采访,一探究竟。
适应非洲才能立足非洲
众所周知,由于经济落后和社会动荡,在非洲开发项目都要经历高风险勘探、战乱、内陆运输等一系列典型的非洲难题,而且这些难题都是无法避免且反复出现的。
自十九世纪七十年代,就有国际石油公司开始在乍得进行石油勘探并陆续发现油田。2003年乍得才开始生产原油,同年10月对外出口第一批原油。也就是在这一年中国石油也看中并进入乍得石油市场。
2003年12月18日,中石油购买了在加拿大注册的Cliveden石油有限公司25%股份,间接拥有了乍得H区块12.5%股份。可在过去30年中,西方石油公司在该区块累计钻探井15口和评价井1口,均无商业发现。
“这就是一场赌博,最后能否出油,没有人知道。”中油国际(乍得)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窦立荣说。
窦立荣是位石油勘探技术专家。曾在苏丹做过6年技术支持,根据他所在项目组形成的找油理论,苏丹发现了地质储量5亿吨的大油田。经过对乍得H区块30年来所有地质资料分析研究,查阅了2万公里二维地震资料,再与中国东部盆地和苏丹盆地对比,乍得项目组认为“这个盆地应该也是有东西的”。
在加大研究力度坚持勘探下,中国石油在乍得创造了一个勘探奇迹,2007年实现商业油流零的突破,2008年突破稀油,2009年发现高产富集区块,2010年至2011年发现高产、高丰度亿吨级大油田。
与此同时,乍得的战乱对项目的进行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今天,在恩贾梅纳街市中心,墙壁上至今到处可见弹痕。窦立荣就经历了一场“跨境大撤退”。
2008年2月初,反政府武装最终攻占恩贾梅纳,局势动荡,死伤数人。幸好,中国石油近年来十分注重海外风险防范,在国际事业部专门成立了防恐安全和HSE(健康、安全、环境管理体系)办公室。因为早有准备,在做好相关预案后窦立荣带领着员工们连夜撤退到喀麦隆边境小城古斯理军营内。随后,中国石油27名国际雇员、500多名当地雇员陆续返回家中,188名员工2月6日平安地回到中国,这也是中资企业在海外首次大规模人员跨国撤离和包机转运回国。
互利共赢才能长久发展
在乍得石油与能源部长的办公室里,炼油厂的几幅大照片放在了最显眼的地方,其图景或是在夜幕下的灯光璀璨,或是在蓝天下的绮丽壮观。
看到记者在看照片,部长骄傲地说:“这是乍得现代化工业的象征,是能源独立的标志。”
在我国千万吨级的炼油厂都已建了多个,为何这座年产100万吨的炼油厂在乍得会得到如此高的评价?
通过采访记者了解到,在目前乍得勘探区块分别由四个公司负责作业,除中石油外,还有埃克森美孚控制的Esso(爱索)财团,南非Energem公司,以及台湾中油公司。在中石油进入前,由于成本高昂,回报存在不确定性,没有国际石油公司愿意为乍得建炼油厂。
可对于产油国来说,要想获得石油工业的丰厚利润、拉动国内经济社会发展,光有油田不够,还要有能生产成品油的炼油厂,要有完整的石油工业体系。而乍得,虽然自2003年起出口原油,但因为没有炼厂,成品油仍旧全部依靠进口。由于地处内陆,乍得的成品油价格远高于国际市场价格,是世界成品油最贵的国家之一。
于是,在2007年5月9日中油国际与乍得石油部签署了《炼厂合作协议》,当时中乍两国恢复邦交不到一年,炼厂项目为两国的友谊架起了一座桥梁。
然而,在经济落后的乍得,基础设施极其落后,更别谈相关配套产业,连一根螺丝都要进口,想建一座炼油厂,谈何容易。
仅运输而言,炼厂物资就多达45万运输吨。从中国到乍得,海运不算,陆运经过喀麦隆杜阿拉港口上岸后,还有2000多公里,其中有800多公里土路。沿路关卡重重,盗窃严重,车队要带着筑路设备、佩枪保安,物流成本几乎占到总成本60%。再加上酷暑的天气、疫病的传播、糟糕的交通……这一座100万吨炼油厂的建成在当地创造了历史。
2011年6月29日,在经历了重重困难后中乍合作的炼油厂终于建成投产,乍得总统代比亲临现场并题词:“我们赢得了能源独立战役的胜利,而这些得益于与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合作”。
带来的不仅仅是项目
“自炼油厂投运一年多来,生产的成品油已能完全满足乍得市场供给,乍得国内成品油价格下降了三分之一,为乍得社会经济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窦立荣说,可中国石油在乍得带来的还不仅仅是这些。
石油上下游一体化项目的建设为当地百姓带来巨大的就业机会,也培养了一批石油工业的人才。
赛德斯科是恩贾梅纳人,在中国石油已经工作近6年了,其间已经两次到中国培训。
“在去中国培训之前,还在担心会不会专业不对口,或老师不会认真教。结果培训后,效果特别好,我学到了石油企业的运作模式,油气勘探的运作模式等,对整体石油产业有了了解。对我将来的职业生涯有很大的帮助。”赛德斯科说感谢中国石油帮助乍得实现建炼油厂的愿望,也同样交给了他们生活的技能。
还有一个感人的故事发生在2008年2月,在乍得项目中方人员全部撤离到喀麦隆时,首都恩贾梅纳发生了严重的抢劫事件,许多外国公司都被洗劫一空,而中石油的办公楼却幸免于难。原来是一位乍得园丁挺身而出,正在休假的他只身拿着菜刀赶走劫匪,日夜保卫办公楼。事后这位园丁说:“中石油在,我的工作就在。”质朴的话语道出了当地员工对中石油的强烈认同感和归属感。
在施工中,中国石油高度重视当地的生态环境。乍得大部分地区属于稀树草原,生态系统比较脆弱。为了保护当地的自然生态环境,中国石油在开发中小心翼翼,费尽心思。今天,在炼厂与营地附近,依然林木茂盛,也会有各种野生动物出没。
不只是这些,在乍得当地人眼里,中石油已经成为了最为可信的朋友。为了解决当地居民饮水问题,他们打水井;为了让当地儿童有书读,他们建学校;为了解决就医问题,他们捐赠药品医疗设备……用中石油人的话说,能做的都尽力在做。
就这样,以石油为媒,用友谊作舟,让合作领航,中国石油凭借着互利共赢的理念,打造了中国企业良好的形象,形成了两国合作共赢的良好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