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体制下石油装备企业“发展经”
中国石油装备市场并不是一个完美的市场,无论是国有企业还是民营企业都肩负着过重的包袱。国有企业有深厚的积淀和“同等优先”的保护,但体系庞大,包袱重、效率低、掣肘多;民营企业机制灵活、市场反应快,但底蕴薄、限制多,在国内市场竞争过程中经常受到一些不公平待遇。
体制内的“亲疏关系”,逼民企走向国际市场
中石油有着自己完整的石油装备制造体系,在物资采购过程中存在体制内保护,外来企业进入设有一定门槛。中石化当年主辅分离时,仅保留了江汉石油管理局的装备体系(即现在的中石化机械公司),也有自己的较为完整的制造体系,同样存在“内外”和“内内外”等保护。如胜利油田的装备制造企业改制时,就有内部协议,规定胜利油田优先采购本地转制企业的物资这一“内外”不同政策;在中石化机械公司成立后,又有同等优先采购机械公司产品、再考虑转制企业产品,最后才采购东营以外企业的产品这一“内内外”政策。在这种情况下,很多民营企业便输在起跑线上,在国内市场进入受限的情况下,就逼着他们走向国际市场。
当然这种倒逼环境也成就了一些民营企业的发展,比如科瑞、宏华、杰瑞等民营企业国际化步伐非常快,近几年来的年销售额增长率超过30%,产品出口比重超过40%,利润率也远远超过国有装备企业。
与被逼国际化历练而壮大的民营企业相比,现有的国有企业若与它们平等竞争,可能还真难以较量。民营企业走向国际市场后,在国外设厂建点,或开展油田服务,好一番红火,在经营理念、管理方式、挖人用人等方面是国有企业所不能企及的。而体制保护下的企业却难以快速发展壮大,比如大庆石油石化装备企业总规模约150亿元,大庆油田主机装备的年采购量约90亿元,为什么产生不了成长性好的大企业,“小富即安”是原因之一。
高成长性民营企业机制灵活,“狼性”足,效率高,新产品研发速度快,出口量大。如杰瑞集团研制成功的世界首台4500马力涡轮压裂泵车,从概念到产品,用时就非常短;连续油管作业设备曾一年出口70台,超过国内生产销量的总和。民营企业走上国际化道路,也是其做大做强的必然途径。
民企要学习、积累国企的“底蕴”
中国石油和石油化工设备工业协会秘书长、高级工程师杨双全在接受本刊记者采访时表示,国有企业的技术实力、自主创新能力和重大技术装备国产化研制能力不能小觑,其深厚的底蕴是民营企业所不及的。可以说两种体制的企业各有优势,各有所长。
国有企业在技术研发方面的动作稍显缓慢,其决策的过程较长,但自主化水平高,“拿来主义”的内容少。国内三大油公司下辖的装备制造企业,在国家重大技术装备研发和应用方面也有其独特的优势。如中石化机械公司在重庆涪陵焦石坝的页岩气开发过程中,为“井工厂”作业所研制的导轨钻机、步行钻机、3000型压裂成套设备、连续油管作业设备以及PDC钻头、螺杆钻具、桥塞、坐封工具等井下工具,还有钻完井技术等,在体制内用户的支持下,得到了大规模的应用,并在实际应用中,产品和技术得到了重大改进,敢于国际大公司打擂台,而杰瑞就没有这样的好机会。
又如超深水(1500米)水下采油树,目前已有金石机械、上海神开、前卫海洋等企业试制完成,但未找到国内用户。而中海油旗下的海油工程正在开展国产化研制工作,若水下采油树研制成功,其国内应用的概率就会比体制外企业要高得多。杨双全表示,国有体制下的装备制造企业,在国家重大技术装备国产化研制应用方面,会比体制外的企业做得更好。若华北荣盛是体制内的企业,则其研制成功的863项目3000米水下防喷器,就有可能实现国产化应用。
装备制造业的“联合”与“分工”
国际石油企业的划分相对明确,一般分为油公司、油服公司和装备制造公司三大类。油公司就是找资源、找区块,开展勘探开发系列活动,提供油气产品的生产和销售。然后委托油服公司进行钻采作业,油服公司和油公司则会全球采购性价比最高的设备为其服务。三个环节虽有交叉,但相对独立,这就促进了各环节企业的专业化和大型化,造就了一批国际知名的公司。
2013年,油公司中营收最大的有:壳牌石油4596亿美元,中石化4572亿美元,中石油4320亿美元,埃克森美孚4077亿美元;油服公司中营收最大的有:斯伦贝谢453.68亿美元,哈里伯顿294.02亿美元,贝克休斯223.64亿美元,威德福152.63亿美元;装备制造公司中营收最大的有:国民油井227.67亿美元,萨伊博姆(Saipem)171.05亿美元,德西尼布(Technip)128.44亿美元,卡麦龙98.38亿美元。
而我们国家,排名前20的石油装备制造企业2013年总收入仅为1020.58亿元,约164.6亿美元,仅是国民油井一家公司的72.3%。最大的装备制造企业——海油工程的总收入为203.39亿元,利润27.44亿元,分别只是国民油井的14.4%和19%,由此可见差距之大。
2014年财富杂志世界五百强中的石油石化企业有54家,虽然前十位有两家是中国的,但均属于油公司。为什么我国产生不了国际知名的、有自己特有技术的油服公司和装备公司呢?杨双全表示:“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我们的体制因素,在这种大而全的体制下,体制内不可能采购到性价比最好的产品,体制外又设有门槛,国有企业(除海油工程外)的发展速度和效益明显低于民营企业。所以就中国目前的现状而言,在鼓励石油装备企业向现代化制造服务企业转型的同时,更要鼓励企业的专业化和差异化,创造更加公平竞争的环境,加强技术创新和机制创新,加大“走出去”和国际化步伐,只有这样,才能逐步造就几个有国际竞争力、有知名品牌、有自己独特技术的大型企业。”
装备制造企业未来该如何发展?杨双全认为,主要体现在四个领域和一个方向,即天然气(含非常规气)开发利用装备、海洋油气开发装备、高端智能装备、先进节能环保装备领域和企业的国际化方向;要克服同质化竞争,实现差异化发展;要加强机制创新,提高产业的集中度,扶植少数几家涵盖物探、钻井、测井、录井、完井、采油、集输全产业链的大型企业,代表中国石油装备的制造水平,更要鼓励众多中小企业的专、精、特、新,突出自己的优势,引领某一领域的行业发展潮流,改变目前中低端产品结构、国内外低价竞争的状况。
应当看到,我国的石油装备通过技术引进和自主创新,通过内引外联和机制创新,通过转型升级和国际化,产品的制造能力、技术水平、可靠性、国际认可度等都得到了快速提升,具备了良好的性价比和国际竞争力,虽然在某些领域(如深水水下装备)几近空白,但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正在逐渐缩小。未来,无论何种体制下的企业都应充满信心,发挥各自优势,为中国石油装备制造行业的发展做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