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必须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把提高供给体系质量作为主攻方向,显著增强我国经济质量优势。”这是党中央立足全局、面向未来作出的重大战略抉择,对于我国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机遇、打造国际竞争新优势,对于适应把握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加快新旧动能接续转换,对于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资料来源:《现代化经济体系:发展的战略目标》胡鞍钢 张新 作者单位:清华大学国情研究院 原载《经济日报》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必须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把提高供给体系质量作为主攻方向,显著增强我国经济质量优势。”这是党中央立足全局、面向未来作出的重大战略抉择,对于我国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机遇、打造国际竞争新优势,对于适应把握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加快新旧动能接续转换,对于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制造业是实体经济的主体,是技术创新的主战场,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领域。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国是个大国,必须发展实体经济,不断推进工业现代化、提高制造业水平,不能“脱实向虚”。要深刻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发展实体经济特别是先进制造业的战略思想,按照党的十九大报告的总体要求和战略部署,加快制造强国建设步伐,推动实现经济发展由数量和规模扩张向质量和效益提升转变。
一、深刻认识实体经济发展环境新变化
发展实体经济,重点在制造业、难点也在制造业。当前,全球经济发展进入深度调整期,数字经济、共享经济、产业协作正在重塑传统实体经济形态,全球制造业正处于转换发展理念、调整失衡结构、重构竞争优势的关键节点。
(一)制造业重新成为全球经济竞争的焦点。国际金融危机发生后,主要发达国家反思“脱实向虚”的发展模式,重新聚焦实体经济,纷纷实施“再工业化”战略,集中发力高端制造领域,力图重振制造业并不断扩大竞争优势。同时,一些新兴经济体依靠低成本优势,出台一系列吸引外资的政策,积极承接国际产业转移,加快工业化步伐,致力于打造新的“世界工厂”。应对“双重挤压”的局面,我国必须把发展实体经济摆在突出重要的战略位置,切实增强忧患意识和紧迫感,努力扭转资本“脱实向虚”的趋势,促进我国产业加快迈向全球产业价值链中高端。
(二)新工业革命对制造业发展带来深刻变革。继机械化、电气化、自动化等产业技术革命浪潮之后,以信息网络技术加速创新与渗透融合为突出特征的新一轮工业革命正在全球范围内孕育兴起,数字经济正成为全球经济增长的重要驱动力。制造业加速向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方向延伸拓展,软件定义、数据驱动、平台支撑、服务增值、智能主导的特征日趋明显,新产品、新模式、新业态、新产业层出不穷,数据正在成为这个时代最宝贵的资源,围绕工业互联网平台的竞争愈演愈烈。新工业革命与我国实施制造强国战略形成历史性交汇,我们必须把握变革趋势和时间窗口,做好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这篇大文章,努力抢占新一轮产业竞争制高点。
(三)我国制造业加快提质升级日益紧迫。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工业经济砥砺前行、稳中有进,总体规模和综合实力再上新台阶,高铁、航天、核电、信息通信等领域具有全球竞争力。但与主要工业发达国家水平和制造强国建设目标相比,多数领域在技术创新、质量品牌、环境友好等方面还存在很大差距,结构性供需失衡问题日益凸显。面向未来,我们必须彻底抛弃旧的思维观念和方式方法,着眼解决深层次矛盾和问题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制造业加快实现质量效益提高、产业结构优化、发展方式转变、增长动力转换,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有力保障。
二、加快建设制造强国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加快建设制造强国,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落实这一要求,要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大力实施《中国制造2025》,发扬钉钉子精神,建设形成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
(一)培育壮大新兴产业,推动重点领域率先突破。新兴产业是经济体系中最有活力、最具增长潜力的部分,是我国抢占未来竞争制高点、实现引领型发展的关键。要密切跟踪国际科技、产业发展的最新变化,超前谋划、超前部署、超前行动,统筹科技研发及产业化、标准制定和应用示范,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加快形成一批新兴产业集群和龙头企业。
(二)优化升级传统产业,促进全产业链整体跃升。传统产业是稳定经济增长、改善民生福祉的主体力量,也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工业结构调整的重点。要通过引入新技术、新管理、新模式,使之焕发巨大生机和活力。要坚决打好去产能攻坚战,更多运用市场机制和经济手段去除无效低效产能,促进先进产能发展。实施制造业重大技术改造升级工程,支持企业瞄准国际同行业标杆,全面提高产品技术、工艺装备、能效环保和本质安全水平。
(三)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促进制造与服务协同发展。现代服务业是实体经济和制造业发展的重要支撑,特别是生产性服务业,具有专业性强、创新活跃、产业融合度高和带动作用显著的特点,对于提高制造业附加值和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
(四)大力推进智能制造,促进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推动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在相当长时期内,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将带来巨大市场空间,是大国产业博弈的重要阵地。要牢牢把握智能制造主攻方向,大力实施智能制造工程,集中力量攻克关键技术装备,培育智能制造生态体系。
(五)培育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促进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我国许多产业特别是战略性新兴产业,还未形成合理的专业化分工体系和产业生态系统,先进制造业基地和集聚区成长不足。要把支持企业做大做强与培育“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更好结合起来,把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与培育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更好结合起来,围绕《中国制造2025》十大重点产业领域,壮大一批核心竞争力强的骨干企业和领军企业,培育一批专注细分领域的“单项冠军”企业,打造一批高水平的“中国制造2025”示范区和国家新型工业化示范基地,形成因地制宜、特色突出、区域联动、错位竞争的制造业发展新格局。
三、优化实体经济特别是制造业发展环境
良好环境是发展实体经济、建设制造强国的重要前提和有效保障。要按照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要求,进一步加强统筹协调、部门协同和各级联动,推动政策、资金、技术、人才等要素汇聚到发展实体经济特别是先进制造业的大潮中。
(一)切实降低实体经济企业成本。成本高是影响当前制造业竞争力的重要因素。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树立放水养鱼意识,尽一切努力把企业负担降下来”。要全面推进依法行政,深化“放管服”改革,强化涉企收费目录清单管理,最大限度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和企业税费负担。深化生产要素市场化改革和国有企业改革,促进市场竞争,持续推进网络提速降费,加快发展普惠金融,多措并举降低企业用能、用地、用网、用工以及融资和物流成本。
(二)着力构建国家制造业创新体系。创新是国家振兴之源、强盛之基。要以更大力度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按照系统创新链思想,完善普惠性支持政策,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需求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
(三)强化财税金融支持制造业发展。实施有利于制造业转型升级的财政税收政策,建立完善支持企业技术改造的长效机制和政策体系。落实金融支持实体经济相关政策,增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深化产融合作,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建立信贷风险补偿机制。
(四)加快建设多层次制造业人才队伍。人才是制造强国建设的第一资源。要深入实施人才强国战略,落实新时期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方案和制造业人才发展规划指南,深化校企合作,培养一大批具有创新精神和国际视野的企业家人才、各行业各领域技术创新的专家型人才和高级经营管理人才,建设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突出“高精尖缺”导向,加大制造业引智力度。激发和保护企业家精神,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营造劳动光荣的社会风尚和精益求精的敬业风气。
(五)开拓新一轮制造业对外开放新格局。深化“中国制造2025”国际对接合作,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推进重点产业领域国际化布局。
(原载《党的十九大报告辅导读本》,有删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