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行业新闻

减产靴子落地:国际石油供需求将重回紧平衡

时间:2018-12-12 10:48 来源:中国石油新闻中心 点击:

经过马拉松式的谈判,由欧佩克国家与俄罗斯、墨西哥等非欧佩克主要产油国所组成的维也纳联盟最终达成减产协议,计划于2019年起削减120万桶的石油日产量,其中欧佩克国家计划减产80万桶,俄罗斯等其他产油国削减40万桶。减产的靴子落地后,国际油价应声跳涨,布伦特原油期货价格甚至暴涨5.7%,投资者对石油供应紧缺的隐忧初现。实际上,此次减产规模相当于全球石油产量的1.2%,减产付诸实施后全球石油市场的供给盈余将被彻底抹平,国际石油供需求将重回紧平衡时代。

一、维也纳联盟五次开展产量协调,石油产量有起有伏

自2016年底至今,维也纳联盟已先后五次开展产量协调。2017年初,维也纳联盟开始执行减产协议,力求在2016年10月份产量的基础上削减176万桶的日产量。由于沙特阿拉伯超额完成了减产任务,加之委内瑞拉石油产量急剧下滑,维也纳联盟所设定的减产目标得以顺利实现。2017年5月,维也纳联盟决定将减产协议延长至2018年3月底;2017年11月,其又决定将减产协议进一步延长至2018年年底。得到良好执行并被两次延长的减产协议明显降低了国际石油供应,国际能源署的数据显示2017年末经合组织国家石油商业库存比年初降低1.6亿桶,创两年来的新低。

维也纳联盟前三次减产协调取得了明显的效果,但其于2018年6月的第四次产量协调却放弃了减产目标,做出了增产100万桶的决定。唯一具有剩余产能的沙特成为执行该决定的主力,其日产量迅速从坚决执行减产协定时的995万桶攀升至1050万桶,基本重回其减产前的产量规模。由此,国际市场的石油供给再次超过了需求,石油库存持续增加。美国能源信息署公布的商业库存数据显示,美国商业原油库存基本回升至维也纳联盟第二次延长减产协议时的水平。受库存持续增加影响,11月以来国际油价不仅创出了8%的近三年最大单日跌幅,更是经历了极为罕见的“十二连跌”。

面对此轮油价下跌的浪潮,维也纳联盟在第五次产量协调部长级会议上最终做出了增产120万桶日产量的决定。虽然此次产量协调的结果基本符合市场预期,但是过程则跌宕起伏,减产谈判甚至几近破裂。在谈判中,两大争议致使减产协议一度难产:一方面,沙特阿拉伯与俄罗斯在减产责任分担上分歧明显,沙特阿拉伯认为后者应该承担约30万桶的减产责任,然而俄罗斯则坚持只承诺减产15万桶并一度以退出谈判相威胁。另一方面,沙特阿拉伯与伊朗一直就后者的减产豁免问题纠缠不清,前者要求所有产油国均需要承担减产责任,而后者则以受到美国制裁为由严加拒绝。在谈判的最后时刻,沙特阿拉伯接受了俄罗斯的折中方案并遵从了伊朗的豁免要求,最终减产协议在历经波折后才得以达成。

总的来看,维也纳联盟的产量配额经历了先下降,而后上升,再转而下降的变迁,其石油供应也出现了相同周期与走向的变化。可以预见,维也纳联盟此次减产后,国际石油供应将有所减少,先前的供应盈余将被削减殆尽,可以说国际石油供需将再次回到紧平衡状态。

二、地缘政治纷争不断,国际能源供需关系频受扰动

如果说新近达成的减产协议将石油供需关系重新带回到紧平衡时代,那么接连不断的地缘政治纷争更加剧了供需的紧张关系。特别是近段时间以来,中东地缘政治纷争交相上演,能源供应频受扰动,致使国际能源供需关系频频失稳。首先,美国再次挥起经济制裁的“巨斧”,伊朗石油生产规模下挫连连,出口规模几近腰斩,天然气开发也陷入困境。2018年4月以来,迫于美国的压力,韩国政府已宣布不再进口伊朗石油,而印度、日本等二十余个国家也分别承诺降低进口规模。最新的欧佩克月度原油市场报告指出伊朗石油日产量已从年初的382万桶下降至10月份的329万桶。汤森路透的数据显示伊朗石油出口量已经从年初的日均250万桶下跌至10月的133万桶,降幅高达46.8%。11月5日,美国政府如期实施了主要针对伊朗能源出口的第二轮经济制裁,力求将伊朗石油出口“彻底清零”。虽然豁免清单的存在使得“清零”的目标在短期内无法实现,但伊朗石油产量和出口量在未来必将继续下跌,其在伊核协定达成后被寄予的“石油增量提供者、价格稳定者”的厚望最终彻底幻灭。在天然气领域,伊朗同样陷入了困境,位于其境内并被誉为全世界最大天然气田的南帕斯天然气田开发再生变数。由于担心受到连带制裁,法国能源巨头道达尔最终退出了伊朗南帕斯天然气田的开发,伊朗政府不得不再次寻找其他合作商,南帕斯天然气田想要产生类似于卡塔尔北方气田的经济价值仍然遥遥无期。

其次,沙特阿拉伯与卡塔尔矛盾久未平息,后者闪退欧佩克。肇始于2017年6月的卡塔尔断交危机持续发酵,沙特阿拉伯与卡塔尔的关系起起伏伏却并无实质性改观。长期以来,卡塔尔的石油产量约为欧佩克国家总产量的1.8%,其由于石油产量有限而始终在欧佩克的决策体系中处于边缘,在采取“增产保额”或“减产提价”等政策的选择上长期追随沙特阿拉伯。而断交危机爆发后,沙特阿拉伯更是有意进一步挤压卡塔尔的决策与参与空间,以至于卡塔尔能源事务大臣萨阿德无奈地承认卡塔尔在欧佩克中“扮演的角色微不足道,对决策没有任何发言权”。12月3日,由于与沙特阿拉伯积怨已久且在欧佩克内“毫无存在感”,卡塔尔宣布退出该组织。卡特尔闪退不仅使得其摆脱了欧佩克石油生产配额的限制,更为重要的是其可将更多资源配置于天然气开发与出口合作,加快落实年产1.1亿吨液化天然气的宏伟蓝图。然而对于欧佩克而言,卡塔尔闪退的蝴蝶效应则尤为致命:欧佩克成员国貌合神离、鹰鸽两派的分歧明显等既有问题可能会积重难返,欧佩克石油供应失序、成员国合作失范的风险进一步凸显,这很有可能对国际能源供应的稳定性造成负面冲击。

最后,“卡舒吉遇害案”东窗事发,沙特阿拉伯沦为“跛脚”的产量合作领导者。美国中期选举日益临近,为选举造势的特朗普总统频频发推特指责欧佩克与沙特阿拉伯,施压其提高产量以降低国际油价,维也纳联盟第四次产量协调部长级会议做出了增产100万桶的决定,而沙特阿拉伯的石油日产量也迅速攀升并重回减产前的水平。然而土耳其不遗余力地曝光“卡舒吉遇害案”后,沙特阿拉伯承受了前所未有的国际舆论压力,亟需获得特朗普政府的支持与谅解,石油产量被认为是沙特阿拉伯争取美国支持的重要经济筹码。基于此,沙特阿拉伯能源大臣与阿美石油公司负责人于10月23日先后承诺沙特阿拉伯将大幅提高原油产量,试图在三个月内将日产量提升至1200万桶。10月末,更多沙特阿拉伯原油涌入国际市场,国际市场上供应过剩的局势愈发明显。廉价的沙特阿拉伯石油源源不断地涌向国际市场,国际市场原本相对平衡的供需关系重新转向供过于求,同时国际油价的上涨趋势戛然而止,在触及近四年多来的历史高点后下挫连连。原本致力于推动维也纳联盟开展减产合作的领导者以“自毁长城”的方式掀起了一轮石油增产和降低油价的浪潮,显然当前的沙特阿拉伯远非坚定推行减产政策的中流砥柱,而是一个受制于美国的“跛脚”产能合作领导者。

三、国际能源供需格局加快重塑,中美能源合作空间巨大

除了地缘政治纷争外,国际能源供需格局的重塑同样值得关注。在供给侧,美国异军突起,油气能源产量和出口量连创新高。美国能源信息署的数据显示,当前美国原油日产量高达1147.5万桶,相比于2008年9月最低点的393.2万桶增长了191.8%。2017年美国天然气产量为8159.2亿立方米,比2008年增长了30.1%。在产能增长以及促进出口政策的双重激励下,美国油气出口规模在2017年达到新高。2017年美国出口原油5500万吨,同比猛增88.6%;出口天然气897亿立方米,同比增长35.6%,其中液化天然气出口规模首次突破200亿立方米,增速更是高达278.7%。一系列数字表明美国油气的生产能力与出口规模正在快速增长,不断刷新历史记录。在石油领域,国际能源署指出美国将成为未来五年全球原油生产和出口增量的绝对提供者,约合全部增量的七成,可以预见美国将很快成为举足轻重的石油出口大国。在天然气领域,美国很可能在2030年出口1412亿立方米,届时将成为比肩卡塔尔和澳大利亚的天然气主要出口国并在国际天然气市场中扮演灵活的调节器。

在需求侧,亚太地区的能源需求量持续增长,特别是中国的能源消费与进口量增速迅猛。英国石油公司的数据显示2017年中国石油和天然气的年消费量分别为6.08亿吨与2404亿立方米,分别比2007年增长61.1%和238.1%;同年石油与天然气的净进口量分别为4.47亿吨与912亿立方米,分别比2007年增长120.2%与1149.3%。数据显示中国已于2018年初超越美国成为第一大石油进口国并且将于2019年超越日本成为第一大天然气进口国,更为重要的是中国在未来将继续保持对石油和天然气的强劲增长需求。维也纳联盟减产的靴子落地后,国际石油供给有所下降,价格则可能触底回升,同时由于东亚地区的天然气价格与油价直接挂钩,天然气的价格也将应声上涨,由此中国能源进口的成本极有可能再次上升。在这一背景下,进口大量廉价的美国能源、扩大与美国的能源合作成为必由之举。

总之,虽然维也纳联盟再度减产与中东地区地缘政治纷争不断均使得国际能源供需关系重回紧平衡状态,特别是提高了中国的能源供应风险与进口成本,然而进口美国能源并与美国开展能源合作不仅有助于缓解上述问题,甚至可以在保障中国能源进口安全中发挥定海神针般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