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离大会开幕还有:
  • 00
展会新闻

油气装备国家队如何领跑“中国智造”

时间:2015-05-26 09:24 来源:中国石油新闻中心 点击:

编者按:日前,国务院印发《中国制造2025》,部署全面推进实施制造强国战略。面对纲领提出的“三步走”战略目标,作为制造业重要组成部分的油气装备应在何处着力提升创造力,从“中国制造”走向“中国智造”?这成为企业、行业共同关注的话题。要想找到由大变强的路径,得先摸清家底。近年来,中国石油装备制造业发展迅猛,无论产能规模、产值收入还是出口规模都在持续扩大,产品质量和技术水平稳步提高,成绩令人瞩目。但随着我国经济进入中速增长换挡期,国内外油气行业投资增速放缓,国内油气装备制造业存在的一些矛盾浮出水面。企业发展面临哪些难题和困惑?究竟是哪些因素制约了中国石油装备提升核心竞争力?针对这些问题,本报记者历时1个多月实地走访了7家装备制造企业,并对近10家企业进行了问卷调查。通过对话企业管理者、科研人员、基层员工以及产品用户,试图探索出一条可供企业借鉴的发展之路。

低油价触发油气装备大考

供大于需的市场环境、竞争对手的强劲实力、企业内部的不利形势等,都为中国石油装备制造业务的发展提出严峻挑战

2015年国际油价在50美元/桶区间低位震荡,各大石油公司纷纷压缩投资应对市场寒冬。低油价压力已逐级传导至装备制造等石油产业链末端行业。供大于需的市场环境、竞争对手的强劲实力、企业内部的不利形势等,都对中国石油装备制造业务的发展提出严峻挑战。

▲挑战一:油价低位震荡装备需求受挤压

“今年在国际市场上拿订单太难了,”渤海装备公司市场部负责人在对比历年一季度销售数据后说,“单子少,金额小,参与竞标的对手却比往年都多。”装备市场整体需求不振不仅影响了渤海装备一家企业,90%以上的被调查企业有类似感受。

受国际油价持续低位震荡影响,各大石油公司纷纷大规模压缩投资,进而导致石油装备市场需求锐减。据科恩公司公布的调查报告显示,基于原油均价55美元/桶至60美元/桶,2015年全球油气开发支出将下降高达20%。各大石油公司已经对高风险油气勘探开发项目做出方向性调整,预计2015年全球油气勘探投资5400亿美元至5800亿美元。

国内装备市场相比国际市场形势更为严峻。今年三大石油公司纷纷压缩投资,特别是在勘探开发领域步伐放缓、重大项目建设推进缓慢、项目审批更加严格,直接导致国内装备市场需求量大幅下降。保守估计,我国钻机年产能已经超过400台,大口径油气输送管、油井管年产能分别达到800万吨和1200万吨以上,已经远远大于国内市场需求。此外,海洋装备等高端市场同样受到低油价冲击,企业今年没有签订一笔新订单,已经完建的钻井平台也受市场因素影响被迫延期交货,甚至有客户违约的风险。

▲挑战二:市场主体多元化竞争日趋激烈

从市场参与主体上看,同业竞争对手呈现多元化、数量多、实力强等发展态势。其中,民营企业发展势头最为强劲。据有关部门不完全统计,目前我国有钻采专用设备行业限额以上企业(年销售收入在500万元及以上的企业)近700家,而且数量还在不断增加,其中绝大部分是民营企业。此外,一些其他行业的民营企业也陆续转行参与石油石化装备市场的竞争,比如三一重工、中船重工等,市场参与主体呈现多元化发展趋势。

国际石油供应商战略重心也在逐步向中国及亚太地区倾斜。卡特彼勒、贝克休斯等国际公司对中国市场的战略定位不断调整,纷纷在国内办厂办企,将生产制造环节前移,成为真正本土化的国际制造公司。这种模式下的国际制造公司,不仅掌握着国际一流的技术和研发实力,而且掌握国内低廉的制造成本和人工成本优势,对中国石油装备企业发展形成了强大的挤压态势。

▲挑战三:宏观政策更加严苛行业门槛抬高

近几年,国家持续加大环境污染治理力度,排放标准不断提升,新建治污设施和升级改造规模空前。特别是新《环境保护法》和《安全生产法》实施后,油气生产面临更严苛的废弃物排放要求。新的环保标准成为装备制造企业进入特定市场的一道新门槛。更好地满足油田、炼厂节能降耗的新需求,成为装备制造企业需要迎接的新挑战。

严苛的环保标准也是中国石油装备出口海外不可回避的障碍。除此之外,装备制造企业还需要应对其他贸易保护措施。据世贸组织调查,世界上85个国家曾通过提高进口关税、禁止进口或限制进口数量、限定进口商品入关的口岸、提高进口商品标准、扩大出口补贴范围等方式保护本国产品。巴西、哈萨克斯坦等国家在石油装备市场有较高的贸易壁垒,市场开拓难度很大。此外,更为严苛的资质认证和知识产权保护等,同样成为阻碍中国石油装备进入国际市场的门槛。

在应对挑战的同时,不应忽视装备制造企业所面对的机遇。从长期来看,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面未变,对能源的需求仍会增长,油气装备的需求总量依然可观。在国际市场上,中东、北非地区低成本油气产能将获得更多的市场空间,利比亚、伊拉克、伊朗等国石油产量增长潜力较大,对石油装备需求量也将出现一定幅度的增加。在国内市场上,受益于新《环境保护法》和《安全生产法》的颁布实施,井场废弃物处理、烟气轮机等绿色装备将成为市场需求新的增长点。

多因素叠加削弱核心竞争力

总体上看,中国石油装备制造业务还处于产品链的中低端,绝大多数产品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相对较低

低油价让中国石油装备制造业务长期被掩盖的发展问题逐渐浮出水面,市场竞争力不足、高端产品稀缺、产能难以消化等诸多问题将企业推向了亏损的边缘。那么导致这些问题的原因究竟是什么?

▲原因一:产业结构布局有待完善

经过多年发展,中国石油装备已经涵盖物探、钻井、测井、采油、作业、动力、集输、炼化、海洋工程九大类,共计180种产品,能够满足油气工业上、中、下游业务领域的基本生产需求。但总的来看,由于产业分散、产品结构单一、产业链发展不完全,导致装备制造业务内部竞争激烈,且整体抗风险能力较弱。

在中国石油集团内部,除5家直属装备制造企业外,勘探开发、炼油化工、工程技术等板块企业中至少还有12家与机械制造有关的企业。在17家企业中,生产“三抽”设备的有8家,制造塔器、容器、反应器、换热器的企业至少有4家,钻采装备制造企业有5家。由于产品趋同,内部企业间争抢订单的现象时有发生。据不完全统计,国内管材类产品产能约3000万吨/年,目前国内市场需求不足产能十分之一,行业整体呈现产能严重过剩态势。宝石钢管市场部销售人员直言,作为独立考核的经营个体,在市场需求不振的情况下,即便是兄弟企业也不得不为抢订单而“撕破脸”。

产品结构单一使得企业整体抗风险能力较弱。去年以来,钻机、顶驱、抽油机等主导产品受市场需求低迷影响,销量全面下挫。从2015年一季度经营情况来看,除管材产品产量略有上升外,其他产品均呈现不同程度递减,钻机、泥浆泵、顶驱等产品降幅分别达38%、56%、100%,2014年装备制造业务收入较上年减少26%。

由于产业布局分散,各企业间无法形成产业链条,单打独斗时,面对全产业链覆盖的竞争对手,常常失去招架之力。装备制造业务需要打破坛坛罐罐,减少铺摊设点,改变产品“你有、我有、全都有”的局面。

▲原因二:体制机制尚存改革空间

通过走访多家装备制造企业,记者发现受体制机制所限,装备制造企业普遍存在人员“能进不能出、能上不能下”的用工问题。这直接造成企业人工成本居高不下,进而影响了产品在市场上的竞争力。以渤海装备为例,企业的年人工总成本约16亿元,仅工资一项就占到总成本的11%。因此,如何解决好人的问题成为决定中国石油装备走向的关键一环。

缺乏差异性的薪酬制度也是影响企业活力的主要因素之一。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一项关于国企的薪酬调查指出,目前大部分国有企业在工资水平方面存在“高的不高、低的不低”现象,即一般职位的员工工资收入水平高于劳动力市场价位,而关键、重要职位的员工工资水平普遍低于劳动力市场价位。记者在走访装备制造企业时也发现了同样的问题。接受采访的10家企业的科研人员表示,收入与一线车间工人的收入没有明显差距。地处东北的一家机械制造厂的工作人员表示,本应起到激励作用的科技骨干、技术带头人评定体系,由于奖励金额只有 200-300元,与科研人员实际创造的价值不匹配,并没有真正起到激励的作用。

此外,装备企业缺乏宽松的科研机制,特别是新产品研发与推广目前还存在瓶颈。在实际调研中,有一半以上的科研人员表示,受市场遇冷影响,多个进展缓慢的科研项目已经暂缓或者被取消,这在一定程度上挫伤了科研人员积极性。

不仅体制机制为企业预留了极大的改革空间,就现有管理机制来看,如果能严格“照章执行”,也将为企业创造更为良好的发展空间。以济柴为例,企业质量管理制度非常全面,对出现质量问题的责任人处理、处罚等都有详细规定,但近几年出现的质量问题并没有严格按照规章制度执行,削弱了制度的严肃性。

▲原因三:产品竞争力需持续加强

中国石油装备制造企业中不少是以机械维修起家的。分散在油田、工程技术服务企业的装备制造企业,大多数曾扮演着维修队的角色。这些企业普遍存在生产设施落后、基础研究设备和人才匮乏的问题,经过一些年的积累和培育又逐渐成为具备一定研发能力的制造企业。

经过多年发展,大部分中国石油装备制造企业的制造水平和能力已经可以达到国际一流,部分加工制造和检测设备为行业最尖端设备。中国石油装备制造业务有较强的科研实力,共有4个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有超过10家企业研发中心和科研院所。这些科研力量分散在各个企业里,经常会有针对一个项目重复研究的现象。

科研力量分散不仅造成了科研资源的浪费,也无法最大限度地发挥各企业的科研优势。以海洋钻井平台制造为例,掌握船体制造技术的渤海装备,掌握深海钻机技术的宝石机械,发动机制造能力较强的济柴动力,目前还没有形成就某个项目展开联合设计与攻关的工作模式。显然纵横联合要比单打独斗更有利于装备制造业务整体利益最大化。

而面对深海、深层、非常规等领域出现的新要求,中国石油装备现阶段科研实力还无法完全满足。深水钻井所用的水下防喷器等核心装备几乎全部依赖进口,LNG发动机、储运设施等装备处于起步阶段,适应复杂地质环境的随钻测井工具目前还是一块短板。

可见,制造能力并不等同于竞争力。一些企业还没有实现从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型的转变,市场竞争力强的高端产品仅集中在钻机、管材等传统市场。总体上看,中国石油装备制造业务还处于产品链的中低端,绝大多数产品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相对较低,而高技术、高附加值产品的设计制造技术主要掌握在外国公司手里。

装备制造转型升级路径探索

要通过优化产业结构、体制机制创新、优化营销模式和加强资本运作等方式,实现中国石油装备业务由大到强的转变

面对严峻的市场形势和现阶段的不足,中国石油装备制造企业要通过优化产业结构、体制机制创新、优化营销模式、加强资本运作等方式,提高企业竞争力,打造中国石油装备品牌,实现中国石油装备业务由大到强的转变。

▲对策一:优化产业结构提升产业集中度

针对中国石油装备同质化企业遍地开花、区域分布分散、缺乏集聚优势的问题,采访后记者得到的较为一致的观点是应打破企业界限深化重组整合。宝鸡钢管一位高管打了个比方,就好比一家两兄弟没法在一条街上开饭馆,解决的方法或者是合二为一,或者其中一个改行开馒头铺。如果选择整合,应充分考虑重组企业的产品结构的兼容性与互补性、地理位置、资产消化能力等,避免给企业背包袱。重组不能只是形式上的关联,要从“物理归堆”向“化学反应”转变,避免出现新划入业务与原有业务缺乏互补性、甚至彼此相互排斥的问题。

而选择另辟蹊径,开“馒头铺”则有助于改善目前装备制造产品结构单一、中低端产品为主、利润率低的问题。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咨询中心专家马家骥等多位专家建议,企业应按照未来油气工业发展的需要,加快先进钻井工具、高可靠性柴油机、高效节能采油设备、特殊扣及抗腐蚀油井管等高端新产品研发和产业化进程,提升高附加值产品比例,优化产业结构,提升企业盈利能力。

▲对策二:推进体制机制创新激发企业活力

在调查中,装备制造企业的管理者普遍反映,在现有的体制机制下企业很难适应高度市场化的竞争。改变现状,需要增强体制的灵活性,赋予企业一定的自主权,建立符合自身特点的用人机制,设计具有激励作用的薪酬体系,福利与贡献挂钩,待遇向人才倾斜。目前,一些企业正在尝试通过优化薪酬体系,落实工效挂钩,激发企业创新活力。在采访管道局机械制造公司时记者了解到,这个企业评聘有突出贡献的人员为公司技术/技能专家、技术(学术)带头人或优秀人才,给予500元至3000元的月津贴。公司科技部负责人孙之敏认为,公司出台的《机械公司创新实施办法》《机械公司创新型人才评选及管理办法》等激励政策为创新营造了良好的环境,团队创新和研发的动力正是来源于此。

此外,建立破产制度以及低效无效产品退出制度也将有利于引导人力资源、资金向更具有潜力的企业集聚。记者通过调查发现,长庆油田机械厂、吐哈油田机械厂等企业都采取了这种方式重新配置资源。长庆油田机械厂退出了不盈利的抽油机制造业务后,车间70名工人转岗进入技术含量更高的加热炉厂工作,人员配置得到优化,企业效益有所好转。

▲对策三:优化营销模式增强品牌影响力

要充分发挥贸易企业与制造企业的联动性和优势互补,增强中国石油装备品牌影响力。特别是在国际市场上,要充分借助中技开公司的国际网络营销平台和商务优势,将更多的石油装备带出国门。在重大项目上可以探索尝试项目制合作模式,抽调制造企业的技术人员、服务人员和贸易企业的商务人员,组成联合项目小组,集中优势力量加大优势产品的市场推广力度。

针对目前的情况,一些企业纷纷加强了与中技开的合作,坚持拓展海外市场。装备制造企业与中技开合作,有利于弥补各自短板。大庆石化机械厂厂长李乃森说,中技开中标海外项目后,机械厂可以外派技术人员提供免费的技术支持。合作不仅有助于降低中技开的成本,也便于制造企业迅速获知海外市场信息。

▲对策四:完善新产品推广机制鼓励自主研发

在采访中记者了解到,装备制造企业普遍面临新产品推广难的问题。由于石油石化属于高危行业,大多数用户都不愿意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针对这一问题,多位受访者表示,期待集团公司建立“首台套”推广机制。大庆石化机械厂副厂长侯晓峰说,创新需要政策鼓励和支持,对使用首台套产品的企业应该给予应有的宽容。

为促进装备制造业由大变强,加快推进重大技术装备研制和推广应用,国家也出台了相关的政策。今年3月初,工信部发布《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推广应用指导目录(2015年版)》,并建立了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保险补偿机制。宝石机械一位高层管理者表示,这一机制的实施为企业提供了新的方式降低首台套产品研发、使用可能产生的风险,减轻了新产品推广的难度和负担。

▲对策五:推进资本运作实现资金链良性循环

投资减少、订单短缺、存货积压、贷款门槛提高等许多问题使装备制造企业缺乏资金改善生产条件、投入研发,极大地制约了企业的发展。为了盘活资金,企业已经采取了一些措施,如加大应收款回收力度、解决积压存货等改善现金流状况。除此之外,企业还可以通过引进技术资金、进行租赁投资等方式使债务性融资多样化,让资金链更快更好地运转起来。

为解决企业融资难的问题,政府也在寻求解决之道。早在2013年4月,国家已推出了创业板市场,支持振兴行业的中小企业优先上市。对于渤海装备、宝石机械、济柴等成规模的装备制造企业而言,可以尝试利用创业板块市场,组织优势业务上市。这将从根本上改变企业原有的资本结构,使企业融入新的血液,为持续发展提供支持。

专家观点

油气装备制造业转型升级何处着力

■罗卓辉

从当前市场形势来看,未来较长一段时间全球油气装备制造业很可能进入一个平缓发展期,部分产品因需求发生结构性变化甚至可能进入低谷期。我国油气装备制造企业应该清醒认识到这一新形势,加快推动转型升级和结构调整,闯出一条生存发展的新路。

要应对以上形势变化,“十三五”乃至更长一段时期,我国油气装备制造业发展应加快从外延式规模扩张向内涵集约式增长转变,从生产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从生产型制造向服务型制造转变,从粗放制造向绿色制造转变,投资重点也要从产能建设转向生产工艺升级改造、关键设备更新、高端产品产业化、海外市场营销网络以及信息化建设,实现由大到强的转变。

应当抓住当前国家推动国际产能合作的历史机遇,加大附加值不高的中低端石油石化设备过剩产能转移力度,有序淘汰高耗能、高污染落后产能,防止产能严重过剩带来的恶性竞争。把着力点放在提升产品质量、性能和可靠性上,通过“优质优价”提升产品附加值。

应突出加强产品创新,根据未来油气工业发展趋势,加快海洋油气开采设备、油气工业环保设备、非常规油气开采设备、高精尖炼化仪表等高端新产品研发和产业化进程,尽快形成规模化生产能力。

应借鉴国外装备制造业的发展经验,改变只生产销售产品的传统业务模式,大力发展产品研发、制造、销售、服务综合一体化业务,拓宽业务领域和收入来源,提高服务收入比例。

对于装备制造这样的完全竞争性行业来说,市场营销能力是决定企业成败的关键。应大力加强国内外营销网络建设,创新营销理念和手段,扩大市场覆盖范围,完善营销服务体系,提升售前、售中和售后服务质量,培育“中国制造”知名品牌,扩大产品出口规模和提升国际市场占有率。

应顺应工业4.0、互联网+等发展趋势,加大装备制造信息化建设和推广应用力度,利用大数据、物联网、移动互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对传统油气装备制造业进行深度改造,实现生产加工数字化、自动化、智能化以及经营管理信息化、网络化,建设智能化绿色工厂,提高生产效率,减少用工总量,增强盈利能力。

应适应市场化发展方向,全面深化国有企业体制机制改革,积极有序推进混合所有制经济发展,把国有企业的人才、技术、资金优势与民营企业的体制机制优势有机结合起来,持续推进行业内专业化兼并重组,鼓励企业做专、做强、做大。与此同时,彻底改革国有企业劳动、人事、分配机制,建立用工靠竞聘、晋升靠能力、收入凭贡献的全员激励约束机制,真正形成员工能进能出、干部能上能下、收入能增能减的市场化运行机制,充分调动全体员工的创效积极性。

未来一段时期将是我国油气装备制造业面临严峻挑战的阵痛期,也是企业转型升级求生存、求发展的关键时期。只有顺应时代潮流,我国的油气装备制造企业才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赢得主动,实现持续健康发展。(作者为集团公司规划计划部装备制造处处长)

快捷通道